欢迎访问诸葛神算网
当前位置:诸葛神算网>>八字算命

易经是一本什么样的书?怎样回答才能不显得空洞

时间:2022-05-04 13:37:08编辑:诸葛小包

  这是我思考“易经”的过程。

  易经是一本什么样的书?答案其实并不难找,无外乎两类,一类不乏赞美之辞,推崇备至,诸如“六经之首”,文化源头,智慧源泉等等;一类则是比较排斥和贬低。这两类答案,给人的感觉总是太过于“空洞”,太过于抽象,都比较感性。因为,就算我们知道了这些,对于我们来说,没有什么帮助,只是多了一种感性的感受而已。就像你和我说某个饭店的菜好吃或者难吃,那我肯定想进一步知道怎么个好吃法。而不是就是单纯的“好吃”或者“难吃”这样的评价。

  我接触周易,每次看到一本书,前一半的内容基本上沉不下心来看,多半是介绍一下易经如何如何重要,强调易经如何如何有价值。每每觉得特别空洞。就算我去看一些shushu的书籍也是,开头也会讲一大堆,什么宇宙全息论等等高大上的理论。结果看完整本书,技术我都学会了,发现这些技术和易经这本书,没啥关系。也是让人大失所望。

  我想,要赞美他,得具体一点。就好像,单纯夸一个人漂亮;和从她的穿着,打扮,声音等等多个维度,增加对比,给人的感受要好得多吧。

  

a1.png


  一、易以道阴阳?

  易经是一本什么书,不知道其他人怎么样,我读书特别着急得到一个确切的答案,确切的结论。但后来发现,这样子不好,得到的答案也是一种“感受”而已,无法帮助我形成一个学科的理论体系。所以还是得慢慢来,先大概知道里头有什么。

  我们拿到一本《周易》,翻开来就是由“——”和“- -”组成的卦象符号,六爻卦,每一个位置要么是阴,要么是阳,排列组合一下就是64个卦象;每一个卦象都有自己的名字和解释说明,也就是卦名和卦辞;每一个卦中有六爻,每一个爻都配了解释性的语言,这叫做“爻辞”。所以《易经》的主体部分就是“卦画+卦名+卦辞+爻辞”。除此之外,还有十翼,也就是解释易经的,《彖》是每一个卦辞的注解说明;《象》是根据卦象推导出君子的行为处事标准,比如“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”等等;《文言》是孔子读完乾卦和坤卦形成的读后感;《序卦》是解释了六十四卦为什么这样一种排列组合形式;《说卦》是解释了每一个卦象的取象,也能帮助我们很好理解卦爻辞的意义;《杂卦》则是对六十四卦的概括总结。

  基本上,所有的文字都是围绕着解释卦画来的,有解释卦的,有解释爻的。大概可以看出,《周易》是从卦象作为基础,然后围绕着卦象进行了一系列的解读,形成了一套文字体系。而卦象,就是阴爻和阳爻的组合,所以庄子有一句话“易以道阴阳”。

  

a2.png


  二、阴阳——认知世界的基础方式

  那么问题又来了,阴阳很重要,我们都知道,尤其是中医讲得最多,而且基本上大家都能非常容易的说出,什么东西是阳,什么东西是阴。比如,上,左,阳光,热,温暖,快乐等等都是阳,与之相悖的都是阴。这其实找不出什么规律性的东西,只是知道了阴阳的分类而已。这个如何来的,又有什么用?为什么“一阴一阳之谓道”呢?

  人的发展,在世界上能够繁衍生存下去,一定要对世界开始观察和认识。中西方都一样的,对世界开始观察,观察了之后,对现象进行总结,进而得出规律,再利用规律来更好的生存和生活。那么观察,一定会出现相对、参照系。观察太阳,是谁在观察?有了你我之分。观察太阳,太阳对我们的作用,如果没有参照系去对照,是无法理解太阳对我们的作用到底怎么样的?因此就对比,有太阳的时候和没有太阳的时候。这种对比,就出现了原始的“阴阳”两分的含义了。在这基础上,任何的观察就都有了“阴阳”的划分和界定,把和“温暖”相似的都归类为阳,把和“寒冷”相似的都归类为阴。

  所以阴阳,可以说是认知世界最原始的出发点。

  但是现象之间是有区别的,不同的现象区别开来,就是不断的对比对比再对比。我们把男人女人区分了,那么就要进一步区分男人,得出了“有生育能力的男人”和“没有生育能力的男人”。再进行区分,得出了“有生育的能力,且处于成长的男人”,“有生育的能力,且处于衰老的男人”“无生育的能力,且处于成长的男人”“无生育的能力,且处于衰老的男人”。男人分为了四类,“乾男”“震男”“坎男”“艮男”来指代他们。这样子,八卦也好,六十四卦也好,就都具有了原始的意义。

  这样子似乎就能看出,阴阳的排列组合,是对世间万物的一种分类方式。然后我们去了解这些类别的内在关联,就可以先行对世间万物做一个感性认识了。照这么下去,阴阳是可以无穷叠加的。但是《易经》就写了六十四,为什么?

  这里有一个比方,我们用拍照技术认识世界,像素就是简单的0和1的排列组合。像素极高,对于拍照对象可以认识得非常非常清楚,但是内存占用太大;如果像素极低,那就是马赛克,可以最后就是一团白色或者一团黑色。我们把拍照中的0和1来类比《易经》中的阴阳,应该就好理解了。认识事物,六十四个卦象,占用的“内存”比较合适,同时揭示的事物也比较到位了。这些应该都是《易经》象的内涵。

  

a3.png


  三、易经的象数理占,本是一体——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底层模式

  那么接下来,问题又来了。我们的卦象是对世界的事物进行分类的,是静态的。但是没有形成规律。只有形成了规律,才会对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指导性意义。我们去观察天空,知道了太阳是离,月亮是坎。这只是最原始的符号而已。

  规律就是不断地观察,发现其中呈现出的周期性的特征,对这些周期性的特征进行总结概率。

  这个时候,数的意义就有了。比如,我们发现每过一段时间,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是一个基数,这个基数是年;然后发现,这个周期是月亮对地球影响周期的12倍;进一步发现,火星对地球的周期是2年;木星是12年,土星是30年。有很多很多这种数字。这些数字中,有一些数字特别的常见,比如5,12,15,25,30,60,120等等。很多数具备了一些特殊的意义。8这个数字是我们把事物分成了八类;12是因为星空的很多周期是12的倍数;60是一些周期的叠加等等。

  在观察的象的基础上,我们发现了规律,形成了数。哲学上就有讨论过“象”和“数”谁先谁后的问题。这里不多做讲述。

  得到了象数,之后开始整理了,这种整理,就形成了一套理论体系。义理在象数的基础上,对象数规律的一种总结和归纳。义理的适当推演,就完成了预测的功能。一套理论只要能解释世界,一定是可以用来预测世界的。

  到这里,我们基本了解了《易经》的四大模块“象数理占”。象是易经中的卦象,是对世界万物的分类和标识;数是象背后的一些周期性的规律;理就是通过一些文字,来对象进行说理性的解释,就形成了易经的卦爻辞;占就是他的应用。

  学习屯卦,屯卦说,“元亨利贞,勿用有攸往,利建侯”,就是首先对“水雷屯”的卦象进行解释,他发现,水雷屯是雷电交加,草木破土而出的样子。类比到人事,得出道理“勿用”“利建侯”,然后拿来指导生活。比如创业的时候有什么指导价值等等。

  所以,《易经》从结构上,是卦画+诸多的文字,但是上面的文字,都是在阐述“理”的。所以,《易经》是象数理占四大功用。

  

a4.png


  四、为什么对易经可以不吝任何的赞美之词?

  《易经》这本书,写了“象-数-理-占”,从一开始的观察,到总结规律,到形成学说,最后到应用。可以说,在最根本上,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。不管是中国还是西方,人类文明的演进,都是在这一套模式之上不断深化的。所以《易经》作为中国哲学的源头,作为中国人的认知源头,是当之无愧的。

  那既然中西方都是我所说的这一套模式去认识世界,那为什么不直接说,易经是全人类文明的源头呢?

  这还得回到易经的文字内部。从卦爻辞的内涵,还有《易传》作解释。这个以后有时间再说。

  古代的知识分子,在没接触西方的科学知识体系之前,所有的认识工具和认识方式基本都是在“象数理占”提供的基础之上。虽然知识在发展,但是底层框架是易经提供的,一直将易经是为文化源头,推崇备至。这种赞美之词在古代知识分子那里基本都是共识。大家都是从易经发源的,你一说我都知道,对易经的感情也是共通的。

  但是现代人,从小接触的是西方的知识体系,所有的符号,公式都是来源于西方的那一套。这个时候,一个人问“易经是一本什么书?”,你说是人类智慧的源头,他是没有感受的,没有感触的。因为他没学过任何在此基础上衍生出的知识体系。所以学中医的人,对《易经》的感受是尤为强烈的。

 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,很多人会去对易经和现代科学进行关联,科学易的话题很热,很多中哲的研究生都写这类论文顺利拿到学位,其中有一些现在都是一些高校的哲学教授,但是这些年,这些内容不热了。易经肯定和科学之间是有关联,因为大家都是认知这个世界,而我们的世界是一个,因此两者之间有关联是必然的。但是确实没必要,动不动,拿宇宙全息论,DNA双螺旋理论来为易经作注脚。没必要,易经本身的价值远高于这些。

  这也是一开始,我接触易经,听到很多人对易经的评价,感受到“空洞”的原因。

  

a5.png


  五、“易为卜筮之书”,不是一句结论,而是研究周易的立场和方法

  最后再说一下一个观点,或者说批判一下一个观点,就是很多人就说他是“zhan卜”的书。他们会引用宋代大儒朱熹的话“易为卜筮之书”,告诉你,连朱熹都这么说了,你凭啥反对?

  朱熹的话,不是结论,而是研究立场和方法。这两者是有区别的。结论是研究完得出的结果,定音了。而研究立场和方法则是在研究之前,首先摆正的一个态度。差别在哪里?

  在朱熹之前,我们都知道,易经分为象数派和义理派。西汉的时候,一直都是象数派是官方代表,而象数的研究一定是和“zhan卜”联系在一起;而后东汉王弼一句话“得意忘象”,一扫象数派的理论成就,大家都开始专注义理的研究,认为易经的道理比易经的卦象、象数更为重要,基本上弃zhan卜不用,只注重哲学思想的阐发。到了北宋,邵康节先生写《皇极经世》;程颐写《伊川易传》。象数派和义理派似乎又出现了对立的局面。

  而朱熹说“易为卜筮之书”,首先承认了,确实易经中有很多的文字都是卜筮的断语,而这些断语总是基于对易经象数的解读。所以在此基础上,对象数的研究再去阐发相关的义理。才是重要的。而这一句话也贯穿朱熹《周易本义》的全书。我们会发现,那本书里没有舍弃任何的象数的内容,也没有过分抬高义理的内涵。所以我说朱熹的这句话,不是一个结论,而是一个研究周易的立场。

  这是一个挺顺的思路,在这样一个立场之上,更能体会易经的“象数理占”的四位一体。不会像很多哲学家一样,排斥其中的shushu内容;也不会像很多shushu高手一样,觉得,只要会算,会说阴阳五行,就懂易经,但其实,很多江湖的大师,对易经根本没读过。

  (全文完)